60万件货被扣
宏铭达物流是一家拥有超20多年运输经验的物流公司,专注于欧美加、澳大利亚、东南亚等市场,比货主还是货主〜
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,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强化对进口商品的监管。
近期,泰国一场针对无证电子电器产品的专项整治,让不少跨境卖家慌了神。这场看似局部的执法行动,实则是全球跨境电商合规浪潮收紧的缩影——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,从税务到产品认证,曾经的“政策洼地”正在消失,留给卖家“野蛮生长”的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
这次泰国工业部联合多部门查扣的60万件商品,货值超160万元人民币,涉及电源插头、移动电源等热门品类,且大多来自中国。
更让卖家揪心的是,泰国官员明确表态:“对违规进口商品零容忍,严防非法商品涌入比关税谈判更重要。”但这并非临时突击。回溯近两年,泰国的监管早已层层加码:
-
2023年下半年,曼谷、清迈多地包裹因未申报报关被查扣,仓储抽检力度陡增;
-
2024年6月,取消300元人民币以下商品免税政策,中国消费品进口“低价红利”锐减;
-
2024年四季度,超2万起不合格商品案件被查处,覆盖食品、化妆品、电器等多品类;
-
2025年至今,已发起3次大规模专项检查,从电子烟到无证电器,监管范围持续扩大。
正如一位东南亚海外仓负责人所说:“以前还能‘走关系’追回货物,现在根本没机会。” 泰国的动作,只是全球合规收紧的一个 “缩影”。
如果说泰国是新兴市场的代表,那发达市场的合规升级则更“激进”。从税务到产品认证,再到物流清关,跨境电商的 “合规成本” 正在全面上涨。
1. 税务:小额免税时代“终结”
曾经,800美元(美国)、150欧元(欧盟)、1万日元(日本)以下的小额包裹,能享受免税优惠,这是不少卖家做 “低价走量” 的核心优势。但现在,这些政策正在被密集取消:
-
美国:今年7月取消所有国家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,8月29日正式生效;
-
欧盟:7月通过法案,2028年起取消150欧元以下免税,还加征2欧元/件清关手续费;
-
日本:计划2026年终止1万日元以下商品消费税豁免,Temu、SHEIN 等平台首当其冲;
-
新兴市场更“狠”:墨西哥2025年起对非北美自贸协定国家小额货物征17%-19%关税,越南2月已对290元以下商品开征增值税,马来西亚、巴西早一步对小额包裹加税10%-20%。
“以前寄个小包裹不用考虑税,现在算下来,利润比税还低。” 一位做家居品类的卖家无奈表示。
2. 产品认证:从 “安全” 到 “全生命周期”
如果说税务是 “钱的问题”,那产品认证就是 “能不能卖的问题”。现在,各国对产品的要求早已不只是“安全”:
-
欧盟:所有非食品消费品必须指定负责人承担连带责任,数字产品还要披露碳足迹、维修指南,“绿色合规”成新门槛;
-
印尼:2025年新增26类SNI强制认证产品(如玉米淀粉、汽车电瓶),Halal认证扩展到药品、化妆品;
-
泰国:电子电器产品必须过TISI认证,这次被扣的60万件货,正是栽在了 “无证” 上。
“以前随便贴个标签就能卖,现在要做一堆认证,周期长、成本高,但不做就没资格进场。” 一位做3C产品的卖家坦言。
3. 物流清关:“灰色链路” 彻底消失
“混清”、“拼单报关”、“笼统申报为礼品”,这些曾经的“清关技巧”,现在成了“雷区”:
-
欧盟:2021年上线IOSS系统,强制申报增值税,混装商品按最高税率计税;
-
加拿大:2023年要求包裹内商品单独列明,混装未分项申报面临300%罚款;
-
东南亚:泰国、印尼、菲律宾突击集运仓的频率越来越高,无清关凭证的包裹一查一个准。
面对全球合规收紧的大趋势,逃避只能被淘汰。跨境卖家要做的,是从“侥幸心理”转向“合规思维”,分阶段找到生存与发展的路径。
国内市场卷,海外市场也不再是“躺赚”的天堂。从泰国60万件货被扣,到各国密集出台的合规政策,我们能清晰看到:跨境电商的“上半场”(政策红利期)已经结束,“下半场”(合规深水区)已经开启。
对于卖家来说,与其抱怨合规成本高,不如尽早把“合规” 纳入商业规划——毕竟,能在合规浪潮中活下来的,才能吃到长期的市场红利。